资讯

一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构建合成肾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将肾脏关键结构整合,创造出被称为“组合体”的新型肾脏组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的这项成果,意味着人们成功培育出比以往更成熟、更复杂的肾脏类器官,为疾病研究和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
但事实证明,GRACE还能探测到地球更深处的质量变化。Panet曾用它研究大地震前地表下数百公里的质量变化。随后她意识到,GRACE还可以探测到更深的地方——约2900公里的深度,那里是地核-地幔的复杂边界。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 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9月17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其间,崔向群、陈仙辉、景益鹏、韩占文、林海青、黄建平、史生才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0余位专家将齐聚青海,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为青海民众带来科普盛宴。
9月17日,对上海的科研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60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协同攻关,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 ...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弘明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彭威禮合作,自主开发出新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在初始条件中加入左右不对称(宇称不守恒)的矢量和张量信号,并发现这些信号在宇宙漫长的演化中留有可探测痕迹,为利用星系巡天检验自然界基本对称性提供了新途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迹象。
时间晶体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持续重复出现的物质形态,就像普通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重复排列一样。此前,时间晶体仅存在于复杂的量子物质中,但物理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制造出一种可用肉眼看到的时间晶体。
几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对宇宙中最古老、最密集的恒星系统之一——球状星团的起源感到困惑。如今,由英国、美国、瑞典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研究,通过高精度模拟终于解开了这一谜题,并意外发现了一类此前未知的恒星系统。该研究为理解星系形成、暗物质本质以及宇宙早期演化开辟了全新路径。
国新办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9月22日至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这是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将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 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 ...
9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介绍,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