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科学院对纪念馆进行了系统改造升级,进一步充实文物史料、优化展厅布局、强化育人功能,并于2024年10月16日正式向社会重新开放。纪念馆改造升级过程中,深入挖掘收集了大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档案史料和文物,包括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高速摄影机、甲种分离膜等,以及部分“两弹一星”元勋的手稿和在重要历史场合穿过的服装、“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许多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图纸和模型等。
据最新一期《光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激光振荡器,其产生的激光在平均功率和强度方面,均创造了此类激光脉冲新纪录。其平均功率高达550瓦,超出此前纪录50%以上。
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量子物理专家潘建伟、粒子物理专家王贻芳、系统与控制科学专家郭雷、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追随前辈足迹,年轻有为的科技工作者纷纷回国,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
文中并未提及“两弹一星”,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仍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某种关联。它就像一个开关,打开了这些人记忆的闸门。他们纷纷打电话、写信给张劲夫,希望他能谈谈中国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历史贡献。 “你呀,应该把中国科学院对‘两弹一星’的工作 ...
1964年1月14日,五〇四厂提取出第一瓶高浓缩铀后,四〇四厂“抢”过了接力棒,1964年5月1日,原子弹核心部件在四〇四厂诞生。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现阶段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规划》提出,现阶段至2027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震天巨响,也是面向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介绍,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历时2年多,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编制。
抑癌基因TP53(编码p53蛋白)通常发挥肿瘤监查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后转变为癌基因,是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教授魏海明课题组发现,p53可以直接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与 ...
2024年10月15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 ...
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在京会见了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INRAE)副院长让-弗朗索瓦·苏萨纳(Jean-Francois Soussana)一行。双方就深化农业科技战略对接、联合资助青年科学家合作项目等交换了意见。
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