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
准格尔旗不仅有壮美风光,更镌刻着光辉灿烂的红色记忆。《德厚流光·准格尔红色纪行》第四集“窑洞丰碑——追寻革命老区魏家峁的精神坐标”于9月16日晚20点30分播出,带您走进革命老区魏家峁的土窑,聆听英雄的信仰之歌。在这里,地下党人以平凡身份掩护不凡使命,构建起亲传亲、友传友的 ...
中国网9月15日讯(记者 苏向东)9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建院百年庆典之际,2026年《故宫日历》全面上新,为故宫开启第二个百年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网北京9月15日讯(记者 秦金月)10月11日至11月26日,“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举办。 今年的邀请展以“聚”(The Gathering:Performances,Friends,and ...
中新社杭州9月14日电题:敦煌残卷如何通过全球拼图重现文明盛景? ——专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古代文献的发现震惊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所见约7万号文献中,除大批汉文文献外 ...
“《典籍中的丝绸之路文库 》 将系统整合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源,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丝绸之路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重庆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出版社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陈兴芜指出,此次会议具有“挖掘丝绸之路文献,传播文化历史火种”的重要意义。
中国网北京9月16日讯(记者 秦金月)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积代衣缨——纳兰成德宗族北京碑刻文物史料展”,展览于9月1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纳兰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又名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因避讳康熙废太子保成(胤礽)名,曾更名性德,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被誉为“清朝国初第一词手”。其人惊才绝艳,才华横溢,其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在中国文 ...
中国网9月16日讯(记者 葛蕾) 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的调查研究成果及保护工作进展。该刻石被认定为秦代遗存,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大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介绍了尕日塘秦刻石的调查研究组织与现场保护工作情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详细汇 ...
青海扎陵湖畔,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得到认定,它矗立河源,补史之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在这里发现秦代石刻,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 ...
中国网9月15日讯 9月6日-9日,国家大剧院公益展演走进北海系列活动在北海市开展。 四天五场活动、三个优质品牌项目、近百名艺术工作者、首次海岛歌剧电影放映...从北海人民剧场“第二现场”的同步直播到涠洲岛精彩上映的歌剧电影,再到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倾情演出,国家大剧院用四天时间在美丽的南珠重镇北海搭起艺术的桥梁,将优秀艺术资源直接送达基层,为当地人民献上“国家级”艺术盛宴,让文化惠民的政策落地生根。
9月12日,以“文明互鉴促发展命运与共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在江苏无锡举办。江苏省副省长方伟、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谢刚、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唐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圭亚那驻华大使周雅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巴西米纳斯 ...
记者9月15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针对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