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发表突破性研究,揭示了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神秘"小红点"的真实身份。这些天体可能代表一种全新的天体类别:被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并吐出光的黑洞恒星 ...
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简称UvA) 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公立综合类研究型高校。该校创办于1632年,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Universitas 21等组织的成员。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偏振旋转方向的明显变化可能源于内部磁结构与外部效应(如法拉第屏)的共同作用。偏振的演化反映出黑洞周围湍动不止的环境,而其中磁场在物质如何落入黑洞以及如何向外释放能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记者 崔倩)近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还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的迹象。在9月16日正式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的此项最新成果,正为人们理解黑洞周围极端环境下的物理过程提供新视角。 M87星系距地球约5500万光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迹象。
天文学家对早期宇宙中出现的神秘“小红点”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它们或许并非颠覆我们对星系认知的密集星团,而是全新的天体。研究人员将这种天体称为“黑洞星”——一种被贪婪黑洞包裹的巨型气体球体。通常情况下,黑洞是不可见的,但吸向它们的气体和尘埃会被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发出极其耀眼的光,甚至可以比肩整个星系。这类天体通常被称为类星体(quasar),意为“类星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