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但事实证明,GRACE还能探测到地球更深处的质量变化。Panet曾用它研究大地震前地表下数百公里的质量变化。随后她意识到,GRACE还可以探测到更深的地方——约2900公里的深度,那里是地核-地幔的复杂边界。
一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构建合成肾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将肾脏关键结构整合,创造出被称为“组合体”的新型肾脏组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的这项成果,意味着人们成功培育出比以往更成熟、更复杂的肾脏类器官,为疾病研究和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柔性纤维电极,植入动物大脑后,其运动可以受人工控制,还可以在动物肌肉组织内长期发挥作用,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新型传感工具。 这是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23时在线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9月17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其间,崔向群、陈仙辉、景益鹏、韩占文、林海青、黄建平、史生才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0余位专家将齐聚青海,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为青海民众带来科普盛宴。
9月17日,对上海的科研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60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协同攻关,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 ...
M87黑洞3张“身份照”对比图。(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 9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位于室女座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身份照”又上新了!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迹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弘明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彭威禮合作,自主开发出新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在初始条件中加入左右不对称(宇称不守恒)的矢量和张量信号,并发现这些信号在宇宙漫长的演化中留有可探测痕迹,为利用星系巡天检验自然界基本对称性提供了新途径。
时间晶体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持续重复出现的物质形态,就像普通晶体中的原子在空间重复排列一样。此前,时间晶体仅存在于复杂的量子物质中,但物理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制造出一种可用肉眼看到的时间晶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研究员、张炜进副研究员团队,成功构建了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氢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氢正离子、氢负离子和氢原子三种形式存在。其中,氢负离子电子密度最高,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巨大潜力的能量载体。
“电池家族”喜添新丁。《自然》杂志17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氢负离子电解质,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块氢负离子原型电池。这标志着氢负离子电池实现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