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为解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疫苗推广的社区准备度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估了25,867名监护人对RTS,S/AS01和R21/Matrix-M疫苗的接受度(82%)与接种意愿(80%)。结果显示区域差异(如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受度仅53%)和COVID-19疫情影响(接种意愿从疫情前89%降至77%),为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关键证据。
针对轻度创伤性脑脑损伤(mTBI)诊断难题,海德堡大学医院团队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证实定量瞳孔测量技术(QP)中瞳孔反射速度参数(如收缩/扩张速度)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强相关性(Sr=0.9),能敏感识别CT阴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为急诊分诊提供客观依据。
为解决BRCA携带者妊娠期乳腺癌 (PrBC)后再次妊娠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对282例年轻BRCA携带者的数据分析发现,约36.6%患者在10年内实现再次妊娠,且未观察到对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DFS)和总生存期 (OS)的负面影响。该研究为临床咨询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证实了BRCA携带者PrBC后生育的安全性。
本研究通过分析爱尔兰国家精神病住院报告系统 (NPIRS)和医院住院查询系统 (HIPE)数据,揭示2018-2022年间18岁以下人群因进食障碍 (ED)住院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住院人次五年增长121%,其中76%为急性医疗入院,87%精神病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AN),新冠疫情期达峰值。研究证实爱尔兰亟需加强社区进食障碍团队 (CAMHS-ED)建设以应对持续增长的服务需求。
为解决COVID-19大流行对疟疾防控物资供应链的冲击问题,泰国研究人员开展了长效杀虫蚊帐(LLINs)分发系统韧性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评估了泰国-缅甸边境地区在疫情不同阶段的LLINs分发机制,发现95.9%家庭保有蚊帐,87.9%居民坚持使用。该研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疟疾防控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发表于《Malaria Journal》。
研究人员针对寒武纪谜题生物Chancelloriids的演化地位争议,通过中国澄江生物群 (518 Ma)的特异保存化石,揭示其表皮微结构特征与收缩机制,结合248个形态特征的谱系分析,首次提出该类群构成基底上皮动物门 (Epitheliozoa)的灭绝支系,填补了Placozoa与真后生动物 (Eumetazoa)间的解剖学空白。论文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
本研究通过CDC WONDER数据库分析1999-2022年美国25-64岁人群数据,揭示肥胖相关心衰(HF)死亡率增长337%,非西班牙裔黑人、男性及南部农村地区差异显著。结果为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供关键流行病学依据。
针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高发的脓毒症相关谵妄 (SAD)缺乏有效预防措施的现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MIMIC-IV数据库中9145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数据,发现长期 (当前)使用阿司匹林可使SAD风险降低16% (OR=0.78),同时改善临床预后。这项发表于《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的研究为NSAIDs类药物预防神经炎症相关认知障碍提供了新证据。
本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低出生体重 (LBW)问题,探索了孕期补充低聚果糖 (FOS)对泌尿生殖道感染 (GUTIs)和新生儿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发现FOS虽未显著改善孕妇细菌性阴道病 (BV)或新生儿体重,但显著提高了婴儿粪便中乳酸菌 (LAB)的定植率 (68.8% vs 51.2%, p=0.005),为母婴微生物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本刊推荐:研究人员针对活埋致死这一罕见他杀手段开展法医病理学研究,通过尸检发现十二指肠穿孔伴腹膜炎患者因极度虚弱被误判死亡后活埋,首次证实严重疾病状态可成为活埋实施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采用偏振光显微镜鉴定气道土壤颗粒,明确机械性窒息(mechanical asphyxiation)为直接死因,为法医鉴别活埋与死后掩尸提供关键证据。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但其对物种互作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通过9种热带果蝇-寄生蜂组合实验,首次揭示热暴露时机(寄生前/中/后)对互作的影响。发现寄生期热暴露显著降低寄生率(最高达20倍),且效应多为累加性。该研究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群落动态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对农业害虫防控具有重要启示。
为解决伊朗急性卒中患者治疗延迟问题,Shahid Rajaei医院团队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150例患者数据发现81.3%错过4.5小时溶栓窗,关键延迟因素包括症状认知不足 (46%)、独处发病 (14.7%)及夜间发作 (8.6%)。研究证实婚姻状况 (p=0.007)、目击者在场 (p=0.041)和医院距离 (p=0.037)显著影响就诊时效,为优化卒中急救体系提供循证依据。